岩土工程
|
土木工程二级学科——岩土工程 Civil Engineering(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一、学科简介 岩土工程专业是土木工程的分支,是运用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解决各类工程中关于岩石、土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科学。 本学科在建筑、矿山、公路等行业开展了广泛的岩土工程研究,师资力量和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现在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本学科科研力量雄厚,依托岩土工程与矿山安全研究中心,先后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市)部级项目、校重点研究项目以及校企联合项目等5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达2000余万元。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等奖2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 二、学科就业前景 毕业学生的基础理论坚实、专业知识全面、工程概念和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多数学生选择在科研院所、勘察设计单位、甲方单位及国内高校就业,部分学生选择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读博。毕业生大多成为勘察、设计、施工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主要技术骨干,深得社会好评,专业毕业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三、导师队伍 学科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3名,博士学位教师7名,另聘请北京市人才强校特聘教授1名,讲座教授4名,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5名。本学科以博士生导师孙世国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岩土工程计算理论及其应用技术为重点,在矿山安全、地基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地下工程理论与控制技术、岩石工程开挖对周边环境安全的影响规律与评价方法、三维动态变形监测技术与预测理论等领域已形成了非常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科研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承担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陡边坡风险辨识与雷达干涉监测技术及装备研发”、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布沼坝露天矿五期扩建工程”、国家自然基金“露井联采边坡破坏机制及其评价方法”以及校企联合项目等100余项科研课题,承担和完成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形成了学缘合理、经验丰富、梯队科学的特色研究队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获国家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14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取得了多项理论创新,为企业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近10亿的经济效益,培养了一大批相关技术人才,有力推动了该学科领域的经济发展与进步。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责任教授、学术带头人孙世国教授 四、科研方向与成果 1. 学科特色 1)针对重大工程建设需求开展研究工作 学科先后承担三峡库区巨型古滑体稳态预报、大型矿山安全控制关键技术、高陡软岩边坡智能匹配优化设计技术、露天与井工联合开采条件下边坡工程稳定性等多项重大工程项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授权专利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2)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学科依托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各大企业联合项目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通过建设“产、学、研”研究基地,为岩土工程领域生产建设一线单位、科研、设计单位等培养和输送人才。培养方案立足生产实际,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加大实践环节的强度,提高工程应用课程的比重,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强调与岩土工程领域的生产与发展相结合,与指导教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全方位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与科研水平,提高我校研究生的社会核心竞争力,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学科组在岩土工程领域先后承担国家重点项目中的大型岩石工程、地下工程和隧道工程,矿山工程中的高边坡、松散介质工程、以及地下工程开挖诱发地质灾害评价及其控制技术等重要研究项目。在建筑结构及其抗震领域先后承担了建筑结构设计及其灾害评价、工程抗震设计及其安全评价等许多重大工程项目。 2. 学科优势 1)研究方向较齐全、综合实力强 学科现有岩土力学基本理论及应用、地基处理技术、边坡工程安全控制技术、地下工程施工与材料技术、地下工程抗震技术等多个研究方向。并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与研究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向。 2)师资队伍学术水平高、科研条件优良 学科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5名,博士学位教师9名,另聘请北京市人才强校特聘教授1名,讲座教授4名,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5名,整个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术梯队建设合理,并形成了较强的创新能力。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课题百余项。学科所属的岩土工程实验室和测量实验室,试验仪器设备总值1000多万元。在岩土地层探测、岩土力学性质试验、相似模拟试验等研究方向具有国内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软件。 3.科研主要方向 1)高陡边坡稳定性研究,主要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其控制技术、露井联采综合作用下边坡稳定性评价与分析、露天边坡风险分级分析与评价、高陡软岩边坡智能匹配优化设计、大型松软堆积体安全评价、控制与加固技术等; 2)隧道或矿山井下突水预测与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复杂断裂带存在对上覆岩体的破坏规律及其诱发导水通道的评估与预测、安全开采控制技术与措施; 3)尾矿库灾变机制及其预测预警技术,主要包括尾矿坝重大事故隐患的现场诊断技术、尾矿库溃坝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尾矿坝浸润线抬升及坝体涌水开裂紧急险情处置技术、浑水渗流作用下尾矿坝淤堵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 4)地下工程设计、加固技术及施工风险评估;地下资源开发上覆岩体破坏规律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与控制技术; 5)岩土工程的变形智能监测及其灾害预测预警技术:三维实体预测预警技术; 6)岩土工程的理论研究及其工程控制新技术的研发等 ; 7)岩土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及其评价体系的创建等; 8)各类基础工程的设计、震害评价、以及控制技术和加固措施等。 4.学科成果 近十年,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其中一等奖10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0余项,出版专编著及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在某些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社会的好评。 优秀的研究成果带动了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飞跃,一方面能够使研究生掌握前沿的学术理论和技术方法;另一方面又通过工程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能力;从实践活动中提升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成果获得2012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五、科研与培养环境 以硕士论文为实战平台,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为载体,通过研究生导师选配和论文题目遴选等措施,让学生切实深入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及科研项目研究,大幅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现理论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深层次结合,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动力支持。 (1)为适应社会需求,我院与校内外多家科研院所、企业、工程单位联合,建立了以科研开发或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合作形式多样,有的合作项目在本校实验室即可完成,有的项目需要研究生到合作单位所在的实验室完成,有的需要研究生经常深入工程现场,有的项目甚至要求研究生实验室工作和现场工作都要参与。这样的培养模式,不但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培养了研究生的实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可以让研究生体验不同单位的工作风格或科研氛围,以便博采众长。 (2)在论文选题方面,要求必须紧密结合教师科研项目或校企联合项目,使研究生切实深入参与实际工程(科研)项目,在实战中培养其解决实际的较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有效实现理论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深层次结合。 (3)在研究生导师配备方面,摒弃过去的单一导师制,构建以责任教授为核心,学科组或科研团队教师整体指导的理念,强化学科组教师间的优势互补。对校企联合项目,还要求在合作单位聘请1名副导师,以便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管和考核。 (4)在与项目依托的长期合作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订单式培养机制。即研究生在参与科研项目的同时接受项目依托单位(用人单位)的考核,经综合评价合格以后直接接收。此种方法能够切实提供用人单位急需的专业人才,减少应届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上的磨合适应期,更快更好的为用人单位服务。 六、学科带头人、责任教授电话、电子邮件 学术带头人:孙世国 教授 赵俊兰 教授 学科咨询联系方式: 张迪老师:010-88802383 电子邮件:jzzsb@ncut.edu.cn 网址:http://www.lchwgc.com/ |